大年初三有什么习俗禁忌?(正月初三风俗和禁忌有哪些?)
中国的春节习俗多种多样的,从初一到十五,各不相同。那么大年初三有哪些习俗呢?一起来了解下吧!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大年初三习俗与禁忌介绍,欢迎阅读!
大年初三,又到了。据说,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,后来称小年朝。是仅次于大年初一的天庆节。在民间,当时有很多禁忌。当然,现在已经不合时宜,甚至已经抛弃,大家就当作一种传统文化知识来看看吧。那具体有哪些传统禁忌呢?
大年初三的传统习俗禁忌
1、忌点灯。民间传说里,正月初三晚上是“老鼠娶亲”的日子,所以在这一天老百姓人家都要早早的熄灯睡觉,晚上忌点灯。现在看来,人们从年前,忙到大年初三,没有休息好,初三到了,寓意好好休息,养足精神。
2、忌外出探亲访友。大年初三是“狗日”,这一天忌拜年,因为传说“狗日”里的狗是赤狗,赤狗是熛怒之神,遇之不祥,因此在这一天不宜外出也不宜拜年。大年初三这天,旧习俗又称为是“饿鬼日”,因此在这天忌探亲访友。现在看来,根本没有什么道理,已经破除了这些封建迷信。这个习俗早已过时,更关键是让忙碌的人们休息。
3、禁忌动刀子和剪子。有句俗语说,“初三动了刀和剪,口舌是非全难免”,因此在古代民间,这一天不宜动刀或剪刀,否则新的一年里就会是非不断。
4、忌吃米饭。大年初三这天也是谷子生日,因此在民间有忌食米饭的习俗,如果在这天不小心吃了米饭,尤其是小米饭,就会导致来年家里种植的谷物减产。现在看来,当时社会是农耕时代,生产力比较落后,人们是靠天吃饭,希望新的一年五谷丰登。为了感谢粮食作物,而把初三定位“谷子生日”,有感谢和祝贺谷物之意。
5、忌白天午睡。正月初三白天睡午觉,那来年整年都会很懒惰,其实不睡午觉的真实原因是因为过年期间有迎来送往,如果睡午觉的话是对客人很失礼的事。
6、忌倒污水、垃圾、扫地。正月初三不要从事家里的洒扫工作,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了。
7、忌向人讨债。正月初三这天不管是被要债,还是跟别人讨债,在接下来的一整年里都会很倒霉,因此在这天千万不要向人讨债。
8、忌杀猪。正月初三,被称为“猪日”。在汉东方朔的《岁占》中,表述:一日为鸡,二日为犬,三日为猪,四日为羊,五日为牛,六日为马,七日为人,八日为谷。
是说初一为鸡日,初二为狗日,初三就到了猪日。人们通过这一天的天气情况进行占岁,天晴则主之物,健康成长。初三是猪日,在这一天里,天气晴朗,则养猪健康,而且人们不能杀猪,寓意六畜兴旺。
9、忌往外扫。在北方一些地方,称初三为“扫帚日”。在传统习俗中,大年初一、初二不动不扫地,不倒垃圾,寓意钱财满满。但是到了大年初三,家里过春节,吃的、用的,造成了不少垃圾。因为初一初二没有动扫把,家里比较乱了,需要清扫。因此,到了初三,得打扫卫生了。但是,打扫卫生还有讲究。垃圾表示钱财,在初三打扫时,讲究要从外往里扫,寓意还美好,表示钱财往家里扫,预示招财进宝。
大年初三吃什么
1、合子
民间有俗语说:初一的饺子、初二的面、初三的合子往家转。很明显,初三有吃合子的习俗,合子是中华面食中的一种,是中国北方,尤其是在京、津地区流行的一种面食。它是一种薄皮的小馅饼,属于馅饼类,圆形,两层薄皮内只有一层馅,需用饼铛烙制。
面,要和得比较软,皮儿薄如纸且有弹性。馅,单层,比较常见的是韭菜、茴香、鸡蛋、猪肉,以韭菜+鸡蛋、茴香+猪肉、韭菜+猪肉的组合最常见和最受欢迎。模样有的与包子、饺子、馅饼相近,其馅料与饺子、馅饼几乎相同。合子的面皮一般不用发酵的面,而是用烫面和冷水面这两种。合子皮薄、馅大、味道鲜美,因此深受欢迎。
2、菜包饭
“菜包饭”是定安特有的过年美食,每年的大年初三,家家户户都会备上一顿“菜包饭”。包的不是白米饭,是金银财宝,预示新的一年财源广进喽!。
据介绍,“菜包饭”不是简单地用菜把饭包起来就好了,大蒜、豆角、虾米、韭菜、生菜都是菜包饭必备的,把白米饭倒进锅里,和韭菜、大蒜、豆角等一起炒好。然后,铺好生菜,放在手心,接着添上早已炒好的饭,双手并拢,将生菜叶卷起来,让热饭将生菜烫熟,就可以吃了。
3、烫面
烫面又称开水面,即烫水和面,这样和出的面可以擀得很薄,但弹性不好,色泽较暗,稍有甜味,适宜烫馄饺、烧麦、锅贴等的制作,因弹性不好所以包的时候要多加小心。烫面的合子一般做成圆形或半圆形。
4、冷水面
冷水面顾名思义是用冷水和面,这样和出的面弹性好,馅装得多,但是不能擀得太薄,否则入锅后容易破损。冷水面中有的会加入少许盐,面的颜色洁白,面皮有韧性和弹性,可做各种面条、水饺、馄饨皮等。
冷水面的合子,是将面先擀出一张薄薄的面皮,将调好的馅料包几层裹在其中,烙熟。如此这般做出的合子一口咬下去可吃到几层薄薄的面皮夹裹的馅料,口感丰富。这种面的合子在别家也有出现。
【小结】
新时代,新风尚。一些过去的传统习俗,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进步和发展,朋友们要辩证的看待。不科学的做法,更无须落实。
进入21世纪,新的社会风尚,日新月异,见证着社会的快速发展。不合时宜的传统,我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知识来学习和了解,认识过去农耕时代的文化知识。
本文出处:https://www.liaobagua.com/shenghuo/598.html